01
在大学,你就得发论文
看似充满理性、创新、自由的学术圈,有一条铁律:不发表,必死无疑。英语单词是:Publishor Perish。
发论文是大学里生存的看家本领。
有多重要?
这与评副教授教授、当博士生导师、申请项目、获得经费有关。
现在学术竞争激烈,不仅仅是发表文章,最好是发表SCI期刊。
SCI是全球性自然科学期刊索引,是自然领域最权威的期刊类别,在全世界都有影响力。
我们所熟悉的《自然》属于顶级科学期刊之一。
因为《自然》的权威性,我国每年发布的世界十大科技新闻大多出自该刊。
在国内很多高校,博士发表一篇SCI,论文多两三篇,就能顺利毕业,找一份合适的工作不成问题。
如果谁能发表5篇以上文章或顶级期刊,基本上可以随意选择任何一所高校或科研机构工作。
但如果发表论文,要交“版面费”:即交了钱才会给你发论文。
其实,这并不难理解。
外文期刊大多是公司化运作,运营成本总是在消化。
如何消化?
收取版面费是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这些SCI期刊的版面通常从1000美元到5000美元不等,会因为出版周期和期刊本身的影响因子而加码。
02
国际“学术商家”
事实上,国际SCI期刊发表难度很大,评审周期很长。
根据现行评估规则,一篇SCI往往等于在国内发表几篇论文。
因此,中国高校也更喜欢发SCI论文。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不少国外学术出版商借机瞄准这一巨大商机,向渴望投稿的中国人抛出“橄榄枝”。
例如,创刊于2008年的《肿瘤目标与治疗》(OncoTargets and Theraphy)是一本传统医学杂志,专注于所有类型癌症的分子诊断和精准治疗。
刚出版时,该刊发表论文只有10篇,但到2019年,该刊发表论文数量猛增100倍,超过1000篇,其中相当一部分论文来自中国。
在这么多的论文背后,你可以想象相应的“版面费”将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一些专家估计,中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每年在发表论文上花费数十亿美元。
03
OA期刊
据SCI数据库统计,2020年全球科技论文总量为206.97万篇,其中20.20%来自中国。
据统计,我国SCI论文发表比例仅次于美国,连续10年位居世界第二。
OA期刊的英文全称是Open Access journal,中文翻译为“开放存取期刊”。它是一种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期刊形式,不同于传统的纸质出版。符合条件的论文也可被SCI收录。
本来,OA期刊是推广科研成果、方便全世界科研人员查询的科研期刊。
在国际上,有不少机构靠出版OA期刊发家致富。
位于埃及开罗的Hindawi出版集团于2007年创建OA期刊,至今已创办405家OA期刊。
Hindawi出版集团的国际网站界面
这家出版社平均每页收费数千元,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早已达到数万篇,利润可想而知。
还有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中国科学家,拿着中国的科研经费,辛辛苦苦在实验室做实验,用英文写论文,几千块钱发表。其他中国学者想读它们,但他们甚至要收钱。
也就是说,中国人花钱发表论文,被收录进数据库。如果他们想读,他们得付几十美元的阅读费。期待发表论文的人,向来被视为“韭菜”。
例如,我搜索了下面的一篇文章。如果我想看全文,我得买下来。价格是31.50美元(200多人民币)。
不过,发表了国际级别的论文,好处也显而易见。
晋级评审不成问题,申请高级别的科研课题也多了机会。
如果发表的国际期刊级别够高,还能拿到不菲的奖金,付出的成本与之相比不值一提。
反正,版面费的钱,也不是自己掏,能报销。
国内某高校关于海外SCL及核心期刊发表的奖励办法
当然,这也不是说包括OA期刊在内的国外科研期刊都是给钱就能发表,更不是说这些发表在国外的中国论文都是“水货”。
04
发论文,我们到底在发什么?
事实上,国际学术论文不应“孩子随洗澡水倒掉”。
比如在医学界,就有一个用砒霜治疗白血病的著名案例。
20世纪70年代,哈尔滨医科大学张亭栋教授将砷提纯制成亚砷酸注射液,专门用于治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取得明显效果。
后来,他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期刊上,可惜一二十年无人关注。
上世纪90年代,陈竺课题组重复了这一研究,并发表在国外著名血液学杂志《血液》上,立即在全世界医学界引起广泛关注。。
很快,美国研究人员将这一研究成果正式应用于白血病患者,并在相关期刊上发表病理报告,正式改变了人类治疗白血病的现状。
可以说,如果不是国外期刊的发表,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张亭栋教授是谁,人类治疗白血病的进程可能要耽搁很长一段时间。
这并不是说国外期刊有多“香”,而是因为这样的国际期刊在科研领域确实受到更广泛的关注。
发表国外论文也是证明我国科研实力的一种方式,是展示我国科研技术水平的一个窗口。
毕竟,凝聚着每一位科研人员心血的论文,是全人类的知识财富,也是人类科学与文明延续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