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对科技成果评价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不少高校也开始实施“破五”、“惠才”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南京大学:分类评价,优胜劣汰
1月27日,南京大学科技处处长姜田介绍,南大科研贡献奖励中的论文权重从80%降低到50%;
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比重由不足10%提高到25%,获得重要科技奖励和高价值专利的比重由10%提高到25%。
正是在南大新规的实施下,一些“资质”和“文章”不够的教师,因为承担了国家重大任务,为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了“特级晋升”。 “幸运儿”:郭少华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2020年底,在南大任教的第四年,郭少华破格晋升为教授。
他正在“死战”的问题是如何用廉价的原材料来制备高性能、低成本的钠离子电池。这是一场持久战:研究难、周期长、成果积累慢……
图为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郭少华教授
除了介绍自己的代表论文外,他还介绍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产业化进展以及与上市公司的合作项目,最终打动了评委,校外。
不仅如此,学校还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制定了个性化的晋升通道:
由于研究领域的特殊性,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赵康军在担任副教授期间在一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并不多,但2021年晋升为教授。
“以前的评价体系,如果没有论文数量的支持,评价结果可能会受到影响,但现在评价内容的多样化给了我优势,我不用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评价上职称。我正在写我的论文。”赵康轩说道。
实施“五卫”,多所高校实战
去年11月29日,山东部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高校教师职称自主评价和聘用情况。
政策实施后,不仅可以跨级申请职称,留学、访问经历、人才头衔也不再是晋升的必要条件。
高校教师职称的评价关系到高校教师的就业考核、薪酬待遇和职业发展,对教师来说非常重要。除山东外,全国多地高校在实施“破五”和职称评审改革方面也有大动作。
弱化量化要求,取消科研成果要求
北京中医药大学鼓励教师注重教学,突出科研成果的质量要求,淡化数量要求,扩大代表性成果认定范围,实现人岗得当。
西安交通大学在科研绩效评价中将原始创新和解决重大问题放在首位,淡化论文数量、影响因子、专利等,强调实际贡献。
在中国药科大学实施的高级职称评价体系中,有这样一条:
对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特别是教书育人取得突出成绩,实现0对1基础的科研突破,开创颠覆性技术,并在行业内广泛应用和应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生物制药行业。 5名以上本领域二级教授联合推荐,可直接报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审批,不受论文等量化研究。受指标约束,不受服务年限的限制。
西北工业大学采用代表作评价,克服了“论文数”、“经费数”等简单的评价模式。
兰州大学取消了职称评审的学历、论文成绩、奖励等刚性前置条件。
取消出国经历要求
华南农业大学在职称评审条件中取消了对出国经历的要求。
博士后可在站认定为中高级职称
四川农业大学近期招聘了50-100名青年研究人员,涉及职称评审。达到学校“学科建设双支计划”四级及以上2年以上的,可单独申请高级职称。
新系统该项目的推出旨在让学者们放心做学术工作,鼓励他们更多地研究前沿科学问题和国家战略需求。
我国科技成果评价体系任重道远,期待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