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省西安市公安局警方粉碎大型制毒贩毒团伙窝点的一则新闻火速登上热搜。此次行动共抓获犯罪嫌疑人10人,缴获各类成品、半成品毒品十余公斤。
要知道,我国对毒品一向是零容忍的,对毒品的打击也是世界第一梯队。生产贩卖毒品1公斤以上者,可能面临无期徒刑或死刑。
而这次被抓获的毒枭韩,则冒着风险从事毒品生产和贸易。有一点很独特:让他从事这种“头绑腰带”的生意,是不赚钱的。不是成瘾,而是一种令人眼花缭乱的“竞争力”——他制造药物来证明自己的化学天赋。
图片来源:央视。
据警方介绍,韩本人毕业于陕西一所大学,但一直对自己的专业不满意,酷爱化学,还收过一部外国影视剧(相信大家不用学霸说那个大家都知道是哪个。)影响,上网查资料学习,短短几个月就掌握了制毒方法,生产出极纯的冰毒。
韩寒在读的专业,是天坑专业学生磨练了脑袋想要转学的计算机专业,这让Fungus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不平。
图片来源:《某某影视剧》
警方在搜查韩某的制药厂时发现,他的制药过程完全是“化学合成”,90%的制药原料都是用的。以上都是市面上常见的非管制原料,很容易买到。
图片来源:央视。
据警方介绍,这个“专业不匹配”的韩寒确实有“化学天赋”。在他开始制造药物之前,他已经成功地自行研究了许多化学实验,例如自制的丁胺和从飞机油中提取汽油。
2020年10月,韩某在兴坪租了一套房子。一开始,他是在做一个用废机油提炼汽油的项目,但傲慢的韩寒对此完全不满意。他觉得,这些“低级操作”根本无法证明你的化学天赋。真想证明自己,还得打一个更难更“更刺激”的游戏——韩寒自己上网查资料自学,化学合成制药,一步步研究。出乎意料的是,生产出来的甲基苯丙胺纯度非常高。他找到了社会上的堂兄杜某轩,帮他找到了市场。
“从运送到被捕,他自己赚了几万元。”警察说。
图片来源:央视 |马赛克保护被采访警察的隐私
目前,此案已进入公审阶段,韩某的药品生产链也已被破坏。我相信法律审判很快就会在这里结束。在一个自命不凡的“化学天才”的头上。
民警说,韩某在租住的村子里评价很高,乐于助人,经常帮村民做一些小发明。就像很多网友在新闻评论区留言一样,韩寒其实只是狂妄无知,只是在为自己的无底线找理由。如果他把这种研究精神放在正确的道路上,他可能会有所成就。
图片来源:微博
不过,雪霸君还是忍不住想要抱怨。如果有2021年度生化环材料沙雕新闻盘点,韩寒的例子绝对离谱,能排到前三……(想看的朋友,越看越喜欢,雪霸菌立马出炉!)
“实验成功后的满足感让我着迷。”
当然,韩寒的“聪明”和“天赋”在世界上并不少见——自制毒品的案例已经不再是罕见的,还有很多人跟着类似的“天赋”和“自命不凡”走歪了道路。
在为这篇文章找资料的时候,Bacteria 再一次觉得这个世界是不平衡的。没想到,虽然很多科研犬都在抱怨实验室里的肝脏实验,但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自命不凡。非凡的“民间化学爱好者”宁可有青春甚至生命,也愿意做实验! (一点也不)
2013年,四川广元的肖刚(化名)就读于成都市一所全国重点高中的重点班。他特别喜欢化学实验。 “实验成功后的满足感让我着迷。” 2013年底,小刚在网上查化学实验知识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制毒配方。
“看来,不像我正在研究的生物碱提取技术那么难!”为了证明自己的才华,小刚经过两个月的研究,在网上花了大约2000元买了麻黄等原料,成功生产了冰毒。
图片来源:中国长安网
2014年7月,作为化学爱好者的陌生人,带着顽皮的心态,将小刚拉入了一群制毒贩毒的网民中。一个周末,小刚开车去了德阳绵竹市的一个小村庄。在毒品生产现场,网友们向他们的帮派成员介绍了小刚。大家都在吹捧小刚,光,好技术,“未来无限”。
被炸飞的小刚答应帮他们制毒。在一次次的“心理满足”下,小刚越陷越深。他更新了药品生产工艺,缩短了生产时间和成本,“发明”了“无烟无味的甲基苯丙胺提取技术”……
最终,在一次制毒过程中,小刚及其同伙被当场抓获。由于当时小刚还是未成年人,法院判处他有期徒刑七年半。
图片来源:中国长安网
入狱后,小刚才发现自己的青春和轻浮。 “现在,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2018年完成了“静电吸附蒸发器”的理论设计,还通过监狱申请了专利。
小刚希望出狱后能重返校园重读高中二年级,继续攻读中国科技大学材料应用专业,“这算是对自己的表白吧。”我的罪行”——也是一个自命不凡的“天才”,小刚终于踏上了自己的救赎之路。
“有时候看到这些研究生的实验报告,就觉得他们的专业水平不如我。”
2021年9月,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检察院对李伟(化名)提起公诉,李伟以制造毒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个月,并处罚金1000元。
李伟2007年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985学院的微电子专业,但因生活压力而被迫毕业。离开学校后,因为没有学士学位,他只能在一家小公司做化学试剂研究员,帮助一些研究生设计试剂。
“有时候看到这些研究生的实验报告,就觉得他们的专业水平不如我。”看着这些“不如自己”的人每天在光鲜亮丽的科研场所进进出出,李伟想做点“疯狂”的事情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2016年底,李伟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尝试。在网上搜索了摇头丸的化学式后,他设计了三种通过等式推理来制作摇头丸的方法。经过几年的试探和探索,2020年6月,李伟首次生产出含有摇头丸的液体。好在公安机关来找他的时候,李伟并没有提纯这些液体,也没有自己拿走或卖给别人,还没有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图片来源:惠山区人民检察院
“别跟我玩智商,你不能跟我玩”
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案例是2009年被判处死刑的传奇毒枭刘兆华。1965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安市,成长于贫困家庭,但学习成绩却名列前茅。在他的课上。曾获福建省中学化学竞赛二等奖。不幸的是,由于家庭压力,他才16岁。我选择辍学。辍学后,他做过武警和法警,但他想发家致富,不满足于缓慢的工作,开始关心制造冰毒的技术。
凭借中学化学基础,他搜索并阅读了大量化学相关书籍,并不断尝试。最终,他终于避免使用麻黄碱作为原料,而是直接通过了市场上可以买到的化学药品。以药物为原料合成甲基苯丙胺。他甚至以“研制减肥药”为名,向退休教授学习有机物结晶的过程,理论联系实际,经过不断改进,终于生产出极纯的冰毒。
图片来源:百度影业
从1996年开始,刘兆华开始批量生产甲基苯丙胺。在接下来的三年中,近14吨冰毒是当年全球缉获冰毒数量的两倍多!
这期间,警方一直在追捕他,但因为刘兆华反侦查能力强,很多逮捕计划都落空了。在逃跑过程中,他隐姓埋名,改名为李森清。他周游全国,到处办厂、种园,成为了各地著名的商人。然而,在他的背后,他已经投资挖掘了一个洞穴作为秘密基地,并继续疯狂地生产甲基苯丙胺。民警搜查他的山洞时,他已经早早逃走,并在山洞口霸气地写道:“李森清来探望了。” ”。
图片来源:腾讯新闻|刘照华的经历不逊于任何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在国家警察的配合下,2005年3月,刘兆华终于在福建福安落网。捕获。面对法律制裁,他的骄傲丝毫没有减退:“想知道什么,你可以问,列个单子,但你不能跟我玩智商,你可以不玩我的。” 2009年9月15日,刘兆华被执行死刑。
图片来源:平安北京微博
……
关键不是“会不会”,而是“是否正确”
其实如前所述,很多药物都是准备好的它不是高科技,也不需要超人的智商或人才——因为在互联网上很容易找到药物制造方法,并且可以在市场上合法购买药物制造原料,真正活跃在一线研究中和发展。在实验室里,拥有更先进知识储备、实验材料和操作技术的科研人员,怎么可能“做不到”呢?
科学本身没有对错之分。关键在于我们对科学的态度和我们使用科学的目的。科学不是少数人的精神之旅,而是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密切相关的事业。不仅科学成果的应用有善恶之分,研究的目的本身也有善恶的维度。奥地利哲学家拉维茨在 1960 年代指出,邪恶的科学是打破为善目的界限的科学。
这之间的区别在于,无数科研人员都坚持了善的界限,而上述“天才”却没有。
“爱因斯坦认为从事科学的人分为三类:第一类人是因为科学工作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己特殊才能的机会;第二类人将科学视为谋生的工具,例如因为非机遇也可以成为成功的商人,最后一类人是真正的奉献者。这种人虽然数量不多,但他们对科学知识做出了巨大贡献。”
就这样,上面这些自称“热爱化学”、“才华横溢”的人,甚至有媒体称他们为中国版的《绝命毒师》。君君想说,别夸大其词,实在是没资格。他们热爱的不是永恒科学的魅力,也不是对实验结果的热切期待,而是炫耀自己的能力,炫耀自己的存在感,甚至非法从中牟利,他们进行的“实验”也是不创新,可以说还没有触及科学的大门。
在当今和平时代,缉毒警察是我国最危险的一种警察。我国每年有300多名禁毒警察死亡,平均职业寿命只有41年。这些自命不凡、知法犯法的“天才”们,可能没有想到,当他们因为眼前的一点点满足而沾沾自喜的时候,踩到的却是无数同胞组成的血海和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