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今年博士毕业。我认为如果我不选择学院或大学,会更容易找到职位。然而,在多次投递简历无果后,小弟感受到了现实的残酷。
弟弟抱怨说他也是博士。仅仅因为他在中国有学位,他就是被卡住:在同样的职位上,海归比国内更受欢迎。
终于,弟弟在研究所得到了一个职位,但他准备趁机尽快拿到国外的交换生项目,还得补一些外国墨水——即使他不换地方,他有海外经历。对以后的发展也很有好处。
他惊呼:“本土博士”不能混啊~~
政策不公平
其实,兄弟遇到的情况并不新鲜。国内大学歧视国内医生的历史由来已久。除了优先招聘外籍博士外,一些高校还将专门采取降低论文门槛、提高福利待遇、授予更高职称等措施,以吸引海归。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你做不到。
直接分类:同样的岗位,海归的福利更好。
例如,西南某“双一流”大学商学院在今年4月6日更新的《2019-2022年教师岗位招聘公告》中就有“后备人才招聘计划”。海外医生/博士后的结算费用比国内医生多5万元。除了结算费,科研经费也不同。海外人文博士/博士后资助比国内博士多5万元,自然科学10万元以上。
间接限制:招聘要求,具有“3年以上海外科研经历”的博士优先。
在华中地区知名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年教师招聘公告中称,学院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引进50名国内外优秀青年教师,可有成为优秀人才的正规机构。在“招聘要求”的最后写着“有3年以上海外科研工作经验者优先”。
还有其他单位在招聘方面比较直接,基本上把海外经历等同于人才。中科院某中央研究所十年前就在人才引进计划中到处要求“海外科研工作经历”,而且海外经历年限与人才水平挂钩。
晋升奖金:晋升和职称评估需要海外经验
看一看招聘时的海外教育/经历。在评估职称时,有海外经验也是领先一步。
中部地区高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规定,明确要求申报教授必须具有连续6个月以上的海外(外)教育或科研经历。显然,如果博士学位是在国外(边境)攻读的,自动满足这个要求。
相比之下,西南某大学专业技术岗位的资格审查条件更加人性化,只有对40岁不满的教师要考评教授,才需要获得学位、进修、进修、连续6个月以上国外合作研究经验。
除了艰苦的条件,海外经历在晋升职位时还有额外的好处。例如,在中部地区高校专业技术职务申请规定中,“在国外取得学位或具有一年以上国际交流与合作经历”的申请人可免外语。熟练程度。
大学对待医生的方式不同,地方政府也遵循同样的模式。
在中国以善待人才着称的深圳,并未“脱俗”。《深圳海外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2016年)》明确规定,在国外获得世界知名大学博士学位,在深圳工作并签订劳动合同3年以上者,可直接入职。评定为C级人才,即俗称“孔雀C”;国内博士需以第一作者或唯一通讯作者发表3篇JCR area 1论文才能被评为C级人才;配纸标准大大降低了……看来不管管子镀金还是不镀金,洋墨还是行得通的。
“外国博士”真的更好吗?
对于国内大学和政府区别对待中国医生的做法,网上几乎是铺天盖地的批评声。这件事有一点黑色幽默:我们的高校在吵着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同时,对自己培养出来的医生却一点也不看不起。这不是打自己的脸吗?
不过既然是这样,我们还是要思考一下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
博士培训本来就是进口产品。在高等教育界和公众眼中,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目标基本没有改变。所以,每个人都有一点点“拜老外”的心理惯性。
归根结底,“国外博士胜于本土博士”的蔑视链条与我国近一百年的留学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留学生人数增长迅速。多位留学归来的博士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张朝阳回国后创办搜狐,完成了中国互联网的启蒙;姚期智回国后在清华创办了“姚班”。中国正在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其他专业领域的海归博士贡献也很大,政府也经常敞开大门,营造海归博士的光环。
此外,高等教育领域的各类学科评估、学科申报、科研项目,往往对有海外经历的博士比例有要求,高校要尽可能多地招聘和引进人才。或科研经历。
除了历史和政策,不可否认,海归在某些方面比国内医生略占优势:
(1)海归可以出国如果接触到国内没有的东西,可能会得到更好的科研训练,更容易有国际视野;
(2)目前世界上影响最大的期刊是国际期刊。指南在期刊评价体系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可以在发表论文时给予实质性的帮助;
(3)国外学术要求更严格,导师看重声誉,不是不允许发表高水平论文,而是国内的一些风气导致一味追求论文数量,有时忽视真正的科学研究。
当然,以上优点只是概括性的。相对而言,并不是所有留学归来的博士都有。撇开“海外经历”的光环不谈,海归医生和“吐蕃”的区别可能并不大。
早在十年前的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就发表论文,基于大样本问卷,分析了博士生毕业的个人家庭情况和专业发展情况。结论:海归获得的专利数量和索引论文数量不超过本地博士。
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突飞猛进。
正如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所说:
它们之间的差异不是由出生引起的。关键是看人的眼光和决心,看他有没有创新意识。”
学术界不应该有任何“与生俱来的决定论”!
归根结底,还是科研成果的较量。
虽然海归医生在招聘时比国内医生更受欢迎,招聘门槛也较低,但加入后,学者的学术成就仍然以科研成果和论文的质量和数量来衡量。
许多海归博士在国外时可能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但回国后,科研几乎没有任何进展。不知道是学力问题还是适应能力问题。
2009年,浙江大学一名归国博士跳楼自杀。他留下的遗书暴露了国内高校在引进人才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反映了海归博士进入中国学术界后的不满。
有的时候学业能力和适应能力还可以,就是态度问题。作者的弟弟之一,在她攻读硕士学位的时候,隔壁实验室有一个女学生。因为导师与国外合作者关系较好,她直接赴美攻读博士学位。博士期间,研究很出色,结果也很抢眼,发表了很多好论文。因为论文发表得好,推荐信给力,顺利进入国内一所没有博士的大学。收益远超国内博士。
然而,她并没有像大多数人预期的那样取得不错的成绩,而是连续几年处于几乎为零成绩的状态。高校对她进行了考核,连续两年不合格。如果她第三年仍然不合格,她将被降级。她将从副教授变成讲师。如果失败,她将被转移。但她不在乎考核不通过后的降级和工作调动——如果不行,她会出去重新做她的职位,选择一个新的职位。
相比之下,许多在当地培养的博士可能太有竞争力了!
2018年初在上海中科院神经病学研究所诞生的两只克隆猴引起了全球学术界的关注。“水货”已成为“国际领先者”。
完成这个孙强的壮举,是从不喝洋墨的本土人才。科研成果发表后,他只能例外地晋升为研究员。作为人才引进的“海归”已经是研究人员。
中国的科研条件不比国外差,人才也不比国外差。是时候调整人才政策了!
好在很多大学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越来越重视国内真正做出科研成果的博士。
2020年,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官网显示,博士毕业的李盛曼。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曾任该校副教授。在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等核心期刊发表SCI论文多篇被直接录用为副教授。
还有南方医科大学教授李琳、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李山,在国内博士毕业后直接被聘为教授。地方博士硕果累累,不亚于海归博士,当之无愧的获得大学教职!
必须承认,国内科研水平短期内不可能完全超越国外。在内生量不断增加的环境下,国内高校对本土博士的“歧视”短期内可能不会改变。与其一味抱怨,不如努力工作,做出更多的科研成果,为当地医生赢得喘息的机会。
既然不能改变环境,那就先改变自己。如果你自己做,环境总是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