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题,“为什么研究生导师喜欢问学生的家庭背景?”
其实在研究生面试的时候,有的导师会问学生的家庭背景?相信很多同学会不明白为什么导师会问这样的问题,毕竟家庭背景和学业没有必然联系。因此,我们也带着好奇和疑问咨询了几位导师,他们的回答给了我们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导师A:“我想知道这个学生是否需要特别照顾。”
我是985大学的教授。根据学生的经验,选修这个专业的学生一般家庭背景比较难。所以说实话,我在面试的时候问了学生的家庭背景。我只是想知道学生是否需要额外的照顾,并且直截了当。是不是每个月都要给更多的补贴?图片
毕竟我们家教也是学生时代出身,我也是家境贫寒。我也经历过导师一个月只给几百块钱甚至没有补贴的日子。跟导师出差能省点钱,出差也能赚点补贴,但整体生活还是比较吃紧的。
我知道老师在询问学生的家庭背景时,难免会造成误解。人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导师会想招收出身好的学生,然后就有机会从学生那里得到一些礼物?老实说,我真的没有这个想法。我的研究组项目算丰富,不喜欢学生过年送的小礼物。
当然,学生偶尔会在教师节等特殊节日送些小纪念品。这也是正常的,我会欣然接受,但我以后也会找机会回报的。
导师B:“我想帮助学生分析他们适合什么,从而达到双赢。”
我在这所学校(985学院)工作了十年,每年也参加研究生的学习 对于招生复试,我面试选学生的唯一标准是学生必须有一定的学习目的研究生学习。图片
我所负责的研究项目非常多样化,包括与公司合作的科研项目和产业化项目。每年向我报到的学生是相当多的。我的意思是,我会在面试的时候把我的情况讲清楚,让学生了解我研究生工作的性质和未来的发展,让他们选择科研或行业。我认为明确了读研的目的后,学生会更有动力,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事实上,我习惯在面试时问学生他们的家庭情况。那就是帮助学生分析自己想要什么,因为老实说,现在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社会需要什么,从他们的家庭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些问题。例如,通过观察他们父母的所作所为,您可以判断他出来努力学习时是面临压力、期望还是更轻松的家庭。支持。通过对家庭背景的方方面面的询问,作为导师的我也对这个学生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也对未来的学生培养计划有了很好的了解。
纵观多年与学生打交道的情况,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学生,父母是农民,家庭不是很富裕,很难专心做科研。因为他们的家庭,这些学生很多甚至都需要给家里寄钱,所以如果吃饭是个问题,他怎么能放心的去做科研呢?
所以,如果你在面试中遇到这样的应聘者,我会向他说明情况。一旦被录取,我也会为他安排更多的产业化工作,让他经过三年的培训变得更好。有利于找工作。其次,除了学校的硕士学位补贴,我还会给这些学生每个月额外2000左右,至少保证每天的吃喝不会太吃紧。
相反,如果遇到背景好的学生,我会进一步询问他们的意图。如果我愿意做科研,我会在以后的培训中更加关注他们文章的发表,也引导他们做好以后的工作。为出国或攻读博士学位做准备!
很多同学在刚开始读研究生的时候很难做出适合自己的计划,所以我只是想了解一下他们的家庭情况,尽量帮助他们分析和计划,同时结合同学们自己的意图,最终实现双赢。如果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有些人不适合做基础研究。即使他们将来顺利毕业,但如果遇到找工作的麻烦,他们仍然会有很多抱怨。
当然,我提到的情况仅代表我自己的经历。我只是从导师的角度告诉大家。导师在询问你的家庭情况时并没有恶意,而是试图了解你适合什么。就是这样!
导师C:“我问学生们的家庭背景只是为了帮助他们理清利弊,让他们毕业后更有尊严”
是上海来的。每年研究生面试的时候,在所有前期导师都问过相关专业问题后,我会分别问他们家庭背景。事实上,这与科学研究无关。我只是想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告诉他们,尤其是研究生毕业后。毕业后的利弊让他们学会了选择。图片
比如,因为很多学生毕业后选择留在自己的城市工作,所以我经常以上海为例问他们,如果以后毕业定居上海,在家可以用多少钱养你要买房子吗?拿不到300万,我就劝他们毕业离开上海!当然,我不是戴有色眼镜看学生,但学生在这个阶段毕竟经验不足,待在学校的象牙塔里也不容易理解上海的生活。因此,我只能作为一个人在这里提供帮助。他们梳理利弊,帮助他们尽快做出自己的选择。
对于一般家庭背景的同学,我建议他们应该考虑在二三线城市工作,因为以二三线城市的工作节奏和生活水平,存钱工作几年还是很容易的.我自己存了一笔买普通房子的首付。比如,你可以用三四十万的存款买一百万以上的房子,这个价位的房子在上海基本是买不到的,但是如果你在二三线城市,这个水平还是比较好的。
当然,每年我问这个问题,都会有很多争议。有的老师觉得我太现实太震撼了。然而,我认为这就是现实。我也是从那个阶段过来的。鼓励学生努力工作,争取毕业后留下来,不是很负责任。现实就在那里。就算学生以后选择留下来工作,也要等到最后。以后如果还买不起房,还是要选择离开。与其这样,不如在选择之初就让他们知道利弊,以便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
好了,三位研究生导师都听到了心里话。是不是和你看之前的预测不一样?三位导师的思路也涵盖了这个问题的三个方面。有的导师想照顾学生,让出身不好的学生生活得更好;有些导师想通过家庭背景来判断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制定更适合、更人性化的学生培养方案;而有的导师只是想帮助学生像过去的人一样理清利弊,制定计划。不管是什么原因,我想这样的导师都是合格的导师,能够在这样负责任的导师指导下学习和工作的学生也是非常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