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知乎热搜上发布了一条关于考试的有趣消息:在华中科技大学申请考核的博士生中,有一位考生将《自然》作为作品发布。
图片来源:知乎
当时,消息一出,吃瓜群众议论纷纷,有人嫉妒黑道,年纪轻轻就送上了CNS。 ,也有人推测,该候选人的博士申请。是他导师的安排。但是大家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
今天的考试更难。
一转眼,又是一年的考试季。回顾去年的旧闻,我发现今年的情况似乎比往年更加严峻。几乎答案并非没有悲观:
“今年确实是考试最难的一年,但也将是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最轻松的一年。!”
今年的考试有多难?
今天考试有多难?一起来看看知乎上同学们的回答吧。
图片来源:知乎
这两个问题一问一答,也是当下考博人无奈情绪的体现……
一位同学以浙江大学为例,指出今年的复试非常激烈。近50人角逐15-20个名额,报名比例达到3:1,不容小觑。比例上升了。
图片来源:知乎回答
清华学生表示,他们学院收到了300多份申请材料,其中很多都是世界一流的哈佛名校,更何况推荐信都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写的,但最终只有40多份被录取了,录取比例达到了惊人的8:1。
图片来源:知乎回答
但这些都不是最夸张的。据我们了解,厦门大学医学院排除了我校的名师博连之后,170多人争夺了剩下的10个名额,可以说是上天了……
图片来源:知乎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总的来说,将今年的考研情况描述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并不为过。上和下...
图片来源:互联网
除了夸大的注册率,不断增加的准入门槛也让大家不断抱怨。
曾几何时,导师要招到博士,得半信半疑。现在,不仅要有SCI,还要做好复试的综合能力。就算老板要你,你也不一定能考上。对,因为各种意想不到的原因可能会让你失望。
在知乎的回答中,一位同学无奈地说:“已经不是学生论文了,连导师都带头了。”导师的招生名额被抢,他错过了交;和另一个失败者的下场相似,即使他持有3个sci,连他的导师都出面助他获胜,但还是输掉了选举。考博的激烈竞争可见一斑。
图片来源:知乎
去年,科学网上的一位博主抱怨他的侄子不成功。当时,共有20多名候选人角逐4个名额。当事人侄子作为第一作者在第一区发表SCI论文3篇。最终,他以第五次复试的成绩,考上了双非大学。
图片来源:科学网博客
在不乏报考人的环境下,考试的门槛只会越来越高,再加上今天各种“本科生发xx sci”的新闻层出不穷,“捧3 sci 和未能选择双非”在未来可能不再罕见。
报考的人多了,自然会卷起来——这就是现在的考试情况,但所有的考研犬都在受苦。
你为什么要读博客?
稍微变形的“曹博热”的原因就不难理解了。知乎上的网友用了一个非常精辟的词来概括:外忧内忧。
外忧是外因。
在新冠疫情和复杂国际形势的双重冲击下,选择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的人数越来越多。
近年来最大的黑天鹅事件——新冠疫情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想出国留学的科研人员的选择。 2021年,随着国外疫情的不断蔓延蔓延,以及常态化的趋势,更多的学生只会改变留学计划,从相关问题超过100万的浏览量可以看出。
图片来源:知乎
除了疫情,国际形势越来越不确定,也给全民阅读计划蒙上了一层阴影。
2021年7月6日,500多名中国学生申请美国签证时被拒签。这些学生都是申请赴美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或硕士学位。电气与电子工程、计算机、机械、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等理工科专业。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在当前紧张的国际形势下,“科学无国界”早已沦为笑话。去年,《纽约时报》和《自然》都报道了中国研究人员签证申请被拒的消息。一年后,情况似乎变得更糟。我相信,这种“外忧”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得到解决。 .
相对于“外忧”,“内卷”其实是内忧。
硕士数量的疯狂膨胀和学生读博士意愿的提高导致了考博市场的巨大需求,这就像经典的游泳池水问题——进来的管子粗,可以出去 管子还是那么细,到头来只能有漩涡在越来越深的游泳池里,谁也想不到不被卷走。
硕士扩招有多疯狂?看看相关的统计数据就知道了。录取人数不仅每年都在稳步增长,而且增幅更加惊人。 2017年,研究生申请人数首次突破200万人大关,达到201万人。 2021年研究生申请人数达到377万人,五年来几乎翻了一番。
图片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与硕士招生规模的密集扩大相比,虽然博士生也在扩招,好像有点不温不火。多年来,博士生招生增长相对稳定。即使进入2017年后的快速发展阶段,年增长率也仅保持在10%左右,远远跟不上硕士扩招的步伐。
图片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面对巨大的增量差距,即使愿意读博士的学生比例有了很大的增长,更何况大家读博士的意愿。是前所未有的高。
就在日前,杭州市对应届毕业生的一系列福利政策进行了调整,博士生待遇进一步改善,从5万直接补贴到10万补贴。但硕士毕业生的福利却缩水了,取消了此前“先就业后定居”的优惠政策,硕士生也需要缴纳与本科生相同的社保才能落户。
图片来源:杭州网
这一轮政策调整,被不少学生解读为当前硕士毕业生尴尬境地的体现——无法比拟博士的科研能力比在读博士几年的本科生竞争力稍差一些。工作场所。
为了摆脱这种升不上去的困境,Ph.D.无疑成为了很多高手眼中落地的捷径,于是群里愿意读博士。自然是高。
内外因素叠加的结果,创造了近年来考试人数的历史新高。去年,多所大学发布消息称,当年博士生人数创历史新高。今年的数据没有经过笔者查证。到了,但我只想来这里……
图片来源:大学官网
现在再读一遍就知道网友们是怎么说的:
“今年确实是考试最难的一年,但也将是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最轻松的一年!”
不禁感到悲伤。
内卷浪潮之下,我们该何去何从?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必须首先指出,读Ph.D。一劳永逸地落地并非易事,博士毕业后面临的挑战。
摆在所有博士生面前的第一座山就是毕业问题。尽管攻读博士学位越来越难,但他们毕业却越来越难。 /微笑
近年来,博士生异常毕业率有所上升。 2002年至2009年,中国博士生异常毕业率徘徊在60%左右。 2010年以来,中国博士生异常毕业率稳定在60%以上。此后波动幅度略有增加,现在达到了66%。
图片来源:网易数读
面对如此高的延迟毕业率,教育部2019年出台政策,“我不适合继续深造,有学位的研究生必须实施早期分流,加大分流力度。”这让很多研究秃头的医生都觉得头凉了。能顺利毕业的博士生都是精英。
如果你有幸在部队顺利通过考试,有幸在5年内毕业,你会发现,面对就业的时候,你面前还有一座大山——博士学位不意味着毕业一定要有好工作。
就在几天前,“去深圳高中面试老师一半是博士。”这个话题再次冲上热搜,据悉,深圳“四大学校”(即一所高校)教师求职面试中出现大量博士。深圳最好的四所中学)。进入生物面试的7人中,博士4人。
图片来源:微博
这个热搜是博士就业现状的一个缩影。博士生扩招后,高校和科研院所能够提供的学术岗位已经趋于饱和。进入“非学历”就业市场,是很多人与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竞争的选择。饭碗。
这种竞争看似稳赢,但博士后的年轻岁月大部分已经逝去,年龄劣势突出。再加上买车、买房、结婚生子的压力,在漫长的学制下难以生存,毕业的博士生在一线城市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真的不容易。
所以,面对博士的介绍浪潮,一定要考虑自己的情况,冷静应对。博士并不适合所有人。不要进入众多的卡博马中。
所以,你会选择积极参与内部滚动的趋势,你会死或死在考试中;还是想去职场或者做研究助理,积累经验再做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