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登录 注册

提交稿件

  • 姓名

  • 手机 *

  • 微信

  • 预期分值

  • 题目

  • 摘要

    浏览文件

  • 提交

  •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取消
    确定

“基本功”不到位!研究生,你会做文献笔记吗?

作者:上海盎真科技有限公司 浏览: 发表时间:2021-10-13 10:15:36

看着一些研究生的文献笔记,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王舒义不禁摇头。 “作者会照搬自己写的东西。有时是从原文抄袭,有时是一点点总结和提炼,但绝不会超出作者定义的范围。”

对笔记的误解。事实上,文章摘要已经传达了上述信息。研究生花时间阅读文章,但得出的结论在信息内容上等同于摘要。 “这样的笔记有什么作用?”王舒义忍不住发问。

日前,《科学中国》发表了《大学生,为什么不想做笔记》一文,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关注。而进一步的学习,对于科学研究,尤其是对于刚开始研究的研究生来说,一篇好的文献笔记能带来什么,如何做好文献笔记?为此,《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了对此印象深刻的师生。

没有“基本功”的人不在少数。

“他们只是对 PDF 进行更正,从不存档,如果您遇到类似的主题,则必须从头开始。”

“看后面我忘记了以前的文献。写论文的时候,我觉得我没有读过任何文献。”

“文献笔记很片面,没有办法一下子把笔记写的很全面,导致读了很多遍。”

“文献笔记繁琐,导致大量重复。”

“我读了很多文献,但看一眼十行,甚至只是看图表和实验部分,都无助于提高我的写作能力。”

“想手写笔记,但手写速度慢,电子版不好乱写,笔记很生硬。”

……

阅读文献,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研究材料,堪称研究生的“基本功”。不过,在采访中,有不少研究生向《中国科学报》记者抱怨“基本功”没做好。

本科阶段没培养出好的记笔记能力,进入研究生阶段就有点“尴尬”了。 “刚接触科学研究的人往往对黑白分明抱有一种邪教态度。做笔记不是为了和作者对话。更多的是一种被别人“面对和命运”的感觉。”王书义说。

另外,一些研究生并不是真正热爱学术,他们做的笔记对导师有强制性要求,被动意识下记录的内容往往会改变他们的口味。

就算万事如意,再用课堂笔记做文献笔记,“开篇方法”可能从一开始就错了。

“在金庸的小说里,可以练武功秘籍成为高手,但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在科学研究中,光看书是不够的。”首都师范大学数学学院教授王永辉说,写论文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阅读论文获得灵感,二是导师的指导。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薄厚薄”的读书方法固然是读书中牢不可破的真理,但在王永辉看来,做研究是读书的反面。 “科学研究好比挖井,读书好比爬山。

做研究,首先要大量阅读论文,然后找到论文中需要推进的弱点,然后不断丰富论文写作,所以是‘厚-薄-厚’的过程。”

那么,音符在“厚-薄-厚”的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呢?

问题意识的中介

研究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提问的能力。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宏杰教授在2020年8月18日发表于《中国科学报》的《为什么我们的研究生不能提问》一文中提出,能否提出好问题取决于以下几点—— ——首先,您的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如何?第二,您对相应的现实领域和该领域的前沿问题的熟悉程度如何?第三,你的研究方法培训怎么样?

“前两点与笔记高度相关,都需要信息的吸收和知识网络的构建。按照《卡片笔记写作法》的分类,第一点与典型的文献笔记有关,而第二点与临时票据有关,长期票据是正相关的。”王书义说。

王永辉说,遗憾的是,我国高考选拔过早淘汰了一些会提问的学生,让更多能解决问题的学生获胜。前者如果能通过高考选拔,往往会在后期的科研中更加闪耀。

这时,笔记就成为弥补学生提问不足的重要载体。笔记虽然不能直接产生问题意识,但作为问题意识的中介和载体,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可。

著名数学家陶哲轩曾在他的博客上分享过他的学习方法。他认为这些笔记帮助他保持了科学研究的“不连续性”。

当同时研究多个问题时,他会在做不下去的时候先把问题写在笔记里,几个月后再想这个问题时,他就不会回去了。从而提高科研效率。

王永辉在2021年9月28日发表在《中国科学报》上的《大学生,为什么不想做笔记》一文中提到的“复习x笔记”方法主要是针对本科生的,而对于研究生来说,他认为比较适用的是“(记忆屏+题)×笔记”,“屏的越多,笔记越好,越能达到良性循环的题”,他把这个过程称为“滚雪球”学习法。

他用“大爆炸”比喻科学研究和笔记之间的关系。音符随着它们的积累而变得更厚。当厚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万有引力”突然“凝聚”(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核“聚变”产生“铁元素”(发表论文),“核聚变”又产生“金”元素”(达到新的高度),最终实现了从“气体行星”到“铁行星”和“金行星”的转变。

新的创新不断涌现。

许多科学家和作家在做笔记时都有过类似从“气体星球”转变为“铁质星球”和“黄金星球”的奇妙经历。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国外写过很多手稿,每个研究项目都有一个文件夹,保存了项目从选题到发表论文的全过程。正是通过早期笔记的积累,我们才能不断地寻找别人没有发现的见解。

著名作家钱钟书在欧洲留学期间做了很多笔记,最后带回了中国。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在这些海外笔记的基础上逐渐产生的。

“给学者的笔记是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王舒义说,他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

多年前,王舒怡申请了一个关于社交媒体的研究项目。

在深入研究中,她发现学科方向缺乏新意。

“就在我无法继续的时候,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结合我自己的思考和我访问美国期间处理大学隐私的经历,特别是一段提到“每年2000美元,真正保护自己” “隐私”视频,我逐渐被引向了另一个方向——社交媒体中的用户隐私。我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了几个方向的信息,并逐渐生成了一个新的结构。突然发现这是一个我可以研究的问题。这就是我平时积累的材料不断发酵和连接的好处。”

台湾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林修浩也在他的笔记演讲中分享了另一个从计划中诞生的计划的故事。

当他在一个物理系统上工作时,他交叉计算并发现了其他东西. “这让我觉得很开心,我马上写个便条。”他记下了笔记,然后去找潜在的合作者。最终,双方合作并发表了一篇好论文。

这段经历让他印象深刻,“留下笔记,偶尔翻翻笔记,就会有不同的方向。”

没有训练,就没有办法“合成”

这些美妙的体验不会在一夜之间发生。对于初学者来说,第一步是科学的积累。

“学会阅读,学会记忆,学会组织,然后学会综合,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训练。”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德华说。全部翻译,然后找出他认为的重点,高年级研究生将受到启发的理论和理论记录下来。 “没有培训就无法实现这种变化。”

王德华的课题组每周都有一个任务——每个人找一份外文文献编译、收集、分发给大家,等研究生读完再写。以下评论及推荐理由。

他的研究团队多年来一直坚持这样的要求。

在他看来,首先要做的是选择和阅读文献。

你通常阅读的文学主要有两大类——本专业的文学和拓展自己视野的文学。

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研究人员要善于总结和整合。

如果能将一些相近相近的重要文档(如10~20篇)进行整合总结,梳理一下最新话题的进展,无疑会加深对阅读文档的理解。

王德华的学生、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博士生唐立秋说,这种培训的直接好处之一是,在写文献综述时,思路清晰,文笔敏捷。

此外,做笔记还有很多其他需要注意的地方。

研究生认为笔记不能一次性完成,但在导师看来这是正常的。王德华说,一些重要的文件需要读透心,“多读几遍是不够的”。

“这类文献在不同时期阅读,也会有不同时期的理解。比如在开放阶段,要注意某个方向的理论和观点、实验方法和技术方法或领域;在实验阶段,关注结果间的相互关系 根据文献结果和变化规律,对自己的结果进行一些趋势预测;在论文写作阶段,将更加关注对结果的分析和理论的验证。”相应地,大多数文档只需要泛读、阅读题目,看摘要和浏览图表即可。

如何避免放置记笔记变成抄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姚旭在一篇博文中表示,“记录文献的本质,才是文献的核心。”

他指出,有用的信息一定要抄下来,包括反应式、原料性质、工艺图、典型应用等,看读者想要什么。

这部分笔记也应该有读者自己的思考。这个时候,不是判断文献的水平,而是如何结合自己的研究。

把这部分做笔记,这样论文的讨论部分就容易写了。

“一篇好文章的‘好’体现在三个方面:好用心(创新)、好讨论(深度)、好文(美)。对这部分文献做笔记,有助于加强文章的深度.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通过对文学做笔记来提高写作能力,徐瑶相信这是可以实现的。他建议研究生多抄一些精彩的句子和段落,这样写的时候心情会更好。

”这种感觉就是要做好语法协调,语法协调就在于句子结构的平衡,动词问题,名词问题,最头疼的文章问题。好的作者会写的很贴切。有人做过以《自然》和《科学》的出版水平工作,但不能发表。写作水平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林修浩看来,研究笔记,尤其是和别人合作写研究笔记的时候,一定要有清晰的层次。首先,你必须详细全面地介绍研究的细节。其次,一定要把相关的文件放进去,然后自己写出阶段性的成果。最后,您必须与合作者合作。沟通。

“人们通常在理解 90% 时说出自己的方法。在我看来,他们应该理解 60%。当他们有某种意见时,他们直接告诉合作者,“我知道的不多……”良好的沟通方式.”

善用笔记工具生成链接

文档注释最适合的格式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徐瑶给每篇文章一个编号,但是超过200篇就不适用了,“这个时候应该对文献进行分类”。唐立秋将PDF以主题文件夹的形式归档,然后用Word记录论文的提示。方便和简单是她最重要的。

林秀浩指出,有些人喜欢“图书馆分类”,按内容分类;有些人喜欢按时间分类的“年代风格”;还有一些人喜欢“传记风格”,比如他自己用的是按地区分类。

“形式好不好不重要,关键是你有没有把不会写进论文的细节写进去。”

在分类的同时,还要注意笔记的合成。

王书义看重的是记笔记时各种想法的灵活增长、多个项目之间的自由切换、并行性。

“很多人为了眼前项目的短期投资做笔记,但从长远来看,很多宝贵的原创想法都被浪费了。”

当你拿起这些原创的想法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就会发生。

德国社会学家尼古拉斯·卢曼 (Nicholas Luhmann) 是《卡片笔记写作方法》的作者,在大约 30 年间出版了 50 多本书和数百篇论文。他的秘诀是使用卡片来最大化笔记之间的联系。

现实中,手写笔记生成链接并不容易,但在电子笔记时代,相对容易。

王舒义说,当你在网上查看某个产品时,总能看到推荐的产品。推荐产品的背后是知识图谱。

“现代笔记工具借用这一原则在个人笔记之间创建知识图谱。”

王书义告诉中国科学报,一个好的笔记工具应该有细粒度的双向链接功能。

细粒度保证更高效的图谱构建,双向链接让笔记不易“下沉”。

适合研究生的笔记工具,比如Logseq,具有开源、本地数据、免费的特点,既保护了笔记主的隐私,又不像付费软件,因为每月15美元使用户感受到经济压力。

他鼓励研究生选择电子笔记,因为“笔记工具将帮助研究生了解学科体系,深入掌握学科知识,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挖掘和提炼出别人看不到的闪光点。笔记中的文档。这将有助于他们形成创新的想法和研究成果,以帮助后续工作”。

盎真科研

“基本功”不到位!研究生,你会做文献笔记吗?
长按图片保存/分享
0
图片展示


国际SCI合作

企业优势

优秀团队


科技研究

合作企业

关于我们


我们的服务

期刊展示

图书出版

 

Copyright @ VillaGrandis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沪ICP备2021029874号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
17615809307
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
二维码
技术人员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